京ICP备2022018928号-30 投诉举报:315 541 185@qq.com
“罪该万死,死无足惜。”
【资料图】
“祝我早日离开这黑暗的世界,结束悲惨而短暂的一生……”
几个月前,刚转入贵州省海安监狱服刑的罪犯王某万念俱灰,在自己的记事本上曾写下这样一段话……
服刑初罪犯王某在狱中写下的“遗书”之一
几个月后,再次打开王某的记事本,里面的文字却“画风突变”,一改此前的消极丧气——
“请监区领导放心,我定会遵守监规,服从管理,接受教育,参加劳动。”
数月后罪犯王某在狱中的思想汇报
短短几个月,在这名罪犯身上,究竟发生了什么?
罪犯写下数封“遗书”,却让监狱民警看到改造希望?
“冷漠、厌世、态度非常无所谓”,这是王某初入监时,给三监区管教民警蔡俊雄留下的最深印象。
“当时他写了多达十几封‘遗书’,频频表现出轻生倾向。由于罪重刑长,他渴望通过死亡来结束自己的痛苦。”蔡俊雄说,当时监区民警多次试图对他进行谈话教育,但都被他消极、冷漠的态度拒之门外——低着头,无论民警说什么,他始终以沉默应对。
“王某的情况比较危险,必须要找到突破口,尽快攻下他的心防!”为此,监狱主要领导专门主持召开专题狱情研判会,部署迅速成立教育转化工作专班,由分管副监狱长兼任专班组长,教育改造科室、监区主要负责人和直管民警作为专班组员,专门对罪犯王某开展针对性攻坚教育转化。
监狱专题研判罪犯王某教育转化工作
很快,相关工作开始三“管”齐下:心理矫治民警通过开展心理测试,对王某的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和评估;教育改造民警通过大量翻阅档案,了解其家庭生活状况及成长背景;而管教民警除了关注他的日常行为和改造表现外,还力争从那十几封“遗书”中寻找突破口。
一份某的人生拼图,在民警的努力拼凑下逐渐完整——
王某自小由奶奶照顾长大,在奶奶的百般溺爱下,他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,具有神经质和边缘性人格倾向。犯罪入狱前,他曾是有一份体面的工作,如今巨大的身份落差和内心的压力及漫长的刑期,使他对改造前景一片茫然。因此,他很难自行从思想上以及心理上发生积极转变。
但民警很快从“遗书”中发现了新的突破口:“我们通过反复研究王某的十几封‘遗书’,发现他多次提到自己的两个儿子,虽然多是自责的语气,但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。”蔡俊雄表示,王某对孩子的担心和牵挂,以及自身犯罪的悔恨,成为了他消极情绪的重要来源,所以才会试图通过关闭心门来逃避现实,以冷漠无情、与世隔绝来进行自我麻痹。
于是,工作专班决定,以此为突破口,制定教育转化方案,打开王某的心结!
工作专班民警与罪犯王某进行个别教育谈话
民警与孩子许下约定,逐步为他解开心结!
“你好,我们是海安监狱民警。”
“这次走访,主要是想为王某在监狱的服刑改造争取亲情支持。”
工作专班民警到罪犯王某家中进行走访
4月初,监狱民警一行在副监区长王全明的带领下,驱车一百四十余里,来到王某家中开展走访工作。
在与王某父亲的谈话里,民警得知王某被捕入狱后,家人确实受到巨大的心理打击,年迈的父亲还因此大病一场。但好在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远无法割舍的,即便后来王某的父亲和妹妹到监狱会见王某时只得到一句“以后不要再来了,就当我死了”的冰冷回应,家人也始终没有放弃希望,都在等他回来。
面对监狱民警的镜头,王某的父亲哽咽着告诉儿子:“为了照顾你的两个娃娃,小妹(王某的妹妹)已经从外地回来了。娃娃们很听话,我的身体也好多了,你不要担心。”
“你在里面要好好的,我们都还在等你……”
罪犯王某的父亲通过录制视频鼓励其积极改造
回到监狱,监狱民警特意找来王某,将录制好的王某父亲的视频播放给他看。“我们还和你的两个娃娃许了一个约定,”蔡俊雄告诉王某,今年监狱民警还会再去看望两个小朋友,同时,还会带去他们的爸爸努力改造的好消息。“这个约定能不能实现,就看你了。”
直面现实,他说:“会以生命接受改造。”面对父亲的老泪纵横、儿子的满腔期待,即便王某一言不发,但民警还是在他的眼眸深处捕捉到一丝泪光……
民警的这次走访,让王某打消了自己对家人的误解,为漫长的服刑生涯点亮了一盏灯。除了争取来自亲情的支持,监狱还从思想、行为、技能等多方面采取针对性教育转化措施,帮助王某开启“救赎之路”——
面对曾经犯下的罪行,监狱民警教育王某要直面现实,勇担罪责;面对家人的关心期待,监狱民警引导王某积极回应,端正改造态度。同时,监狱还通过评估为其安排了合适的劳动岗位,培养其劳动技能,引导他通过劳动洗涤心灵。在得知王某喜欢练习书法后,监狱民警又引导他主动参加监狱书法兴趣小组,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熏陶浸润,帮助其正确对待改造、接受改造。
罪犯王某在狱中参加书法兴趣小组
在监狱民警的持续不懈努力下,如今的王某终于主动迈出了改造第一步——他在寄给孩子的第一封家书中写道:“来到监狱,(我)就会以生命接受改造……”